2021 最受美宝等外籍家庭欢迎的上海民办学校排行榜
拥有海外身份的中国家庭,因为择校范围最广,一直站在择校链的顶端。以往这类家庭因为经济条件优越和教育理念偏体制外的原因,择校方向基本以外籍学校或公办学校国际部为主,即使他们中间有的家庭会选择民办学校,那也是因为拥有海外身份可以有提前面试的机会,试一下也无妨,不行的话,大不了再回到外籍学校或公办学校国际部这条传统的道路上去。但2020年摇号政策实施后,民办学校提前面试这个优势被终结了。这类家庭选择民办双语学校的意愿就更少了。(-,了解更多上海国际学校信息)
但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以及国外应对疫情的糟糕表现,让部分这类家庭开始重新审视体制外教育道路。他们基本不会选公办学校,所以如果不走纯体制外的道路,那就只剩下民办双语学校了,即使摇号,还是决心要搏一把。于是,我们在这两年各区教育局公示的摇号录取名单里,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外籍孩子(身份证件是护照号码或港澳台身份证等)的身影。
他们放弃了海外身份的优势,投身到与本地孩子竞争的行列中来。
协和系是大赢家
前十的学校里,协和系的占了4所,而且协和双语融合班、协和尚音融合班分别占据了冠亚军的位置。协和双语融合班里外籍生的比例占了一半,“国际化”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外籍学校。不得不说,协和系的学校是最受美宝等外籍家庭欢迎的。
协和力压包校和世外(这两所学校情况特殊,后面会写)、平和这类名气更大学校,荣登榜首,多少令人有些意外。但事实胜于雄辩,数据总比想象更真实。要说理由,我自己瞎分析,有可能还是在教育理念上。大多数外籍家庭因为家里条件好,选择多,普遍不希望孩子读书太辛苦。一梯队学校是好,但是好成绩是要用努力和汗水浇灌出来的。既要学校还不错,成绩中上,还要学习也不是太辛苦,这样的话协和就脱颖而出了。所以大名鼎鼎的平和排名第9,学业压力很大的星河湾没有排进前10,也就好理解了。
协和的三种班型里,外籍家庭基本不会接受体制内的精英班。剩下的就是双语体系的先锋班和偏体制外的融合班或叫国际班。基于海外身份的特点,融合班是这类家庭理想的选择。所以你会看到,协和双语(虹泉校区)和协和尚音,选择融合部的外籍生比例远高于双语班(先锋班)。
浦东协和与青浦协和外籍生的比例都超过了10%,名列第6和第8。这两所学校的录取是不按照班型来分的。
遗憾的包玉刚、世外
前面提到包校特别,是因为包校的招生类别里,除了统招类别外,专门还设置了“外籍”和“港澳台”两个招生类别,其中“外籍”名额24个(走读和住宿),“港澳台”名额28个(走读和住宿)。这个两个类别一共52个名额今年都是爆满摇号。有海外身份的家庭被分流了。
我这个排行榜,是以报名“统招”类别并被摇中录取的外籍生人数来统计的(专门针对外籍生设置招生类别的学校非常少,不适合选做统计样本)。包校即使只按“统招”类别统计,被录取的有海外身份的人数也有10个,占“统招”比例21%,排名第四。如果没有“外籍”和“港澳台”两个招生类别的分流,我估计包校会登顶。
多提一句,还有一个设置有“境外“招生类别的是“康德”。不过一方面“康德”这个类别的名额一共就5个(包括走读和住宿),而且这个类别的住宿类还没报满。另一方面,“统招”类别里也没有外籍和港澳台孩子的影子,要么没人报,要么报了但一个也没录取。这导致康德排名垫底。我分析,这还是统招名额(19个)和“境外”名额(5个)太少了,把“境外”家庭吓跑了。
世外系的学校,前10中有2席
徐汇世外虽然没有设置针对外籍和港澳台的家庭的招生类别,但有只招收“外籍及港澳台的适龄儿童”的“融合班”,今年是56个名额。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今年该班型竟然没报满(小于56,但不知道具体多少人),报名即录取。而相对体制内的“双语班”中录取的海外身份学生有9个,占比9%,位列第10。不然,排名应该能冲上前三。
青浦世外由于没有徐汇世外“居住在徐汇区内”的招生限制条件,但同样有偏体制外的“融合班”,所以也是外籍和港澳台家庭的选择热点,统招的30个名额中,有8个海外学生,占比超过25%,占据了季军的位置。
意外上榜的爱菊双语班
爱菊双语班能进前10,而且排名第5.,这让人有些不可思议。作为徐汇四大民办之一,爱菊和盛大、逸夫一样都是属于体制内民办,以往外籍家庭少有问津,即使是双语班。可是今年双语班的外籍生比例能达到18%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双语班没报满?又或者爱菊的香港背景?不管怎么说吧,爱菊双语班值得关注。
老九平和
同为一梯队的浦东平和,今年外籍生的比例是10%,比同级别的包玉刚少了近一半。从这点上来看,说浦东平和越来越趋向于体制内不是没有道理。